[目录]
成语故事 A A A A A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42 下一页>
一鸣惊人 齐国的威王即位三年以来,只爱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国家大事从不放在心上。一些大臣对齐威王的做法非常反感,可是,又都不敢提出意见。 有个叫淳(chún)于髡(kūn)的人,一天,去见威王说:“大王喜好猜谜语,我有个谜语想说给大王听听。”威王连忙说:“你快说吧!”淳于髡说:“有只大鸟飞进了您的宫廷,飞来了三年,不飞也不鸣,大王知道这是什么鸟吗?”齐威王一听,心里就明白了:原来是用鸟比喻我啊。于是会心地笑了笑说:“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呀!它不飞便罢,一飞起来就直冲云霄;它不鸣便罢,一鸣起来就能使人惊奇哩!”从这以后,齐威王采取了治理国家的措施,又组织力量反击侵略。齐国的形势迅速好转,威望也提高了。 齐威王所讲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来简化成了“一鸣惊人”。 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平日没有什么特殊表现,但突然一行动就能干出十分惊人的成绩。 一叶障目 从前有个穷书生看到一本古书里说,螳螂捕蝉时用过的树叶,可以隐身,他就到处去寻找这种树叶。一天,他发现一片树叶上趴着一个捕蝉的螳螂,便赶紧上树去摘。谁知手一颤动,树叶掉到了地上,和落叶混在一起了。他只好把地上的叶子都抱回家,一片一片地试验。 他拿起一片树叶遮在眼睛上,问妻子:“你能看见我吗?”妻子说:“看得见。”他又拿起另一片叶子,这样一次又一次地问。问的次数多了,妻子实在厌烦了,就生气地回答:“看不见了,看不见了!”书生以为这就是隐身叶,便带着树叶大摇大摆地走进商店去偷东西,可是他刚一动手,就被人家当场捉住了。 “一叶障目”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障”是遮蔽的意思。有时也写成“一叶蔽目”。它可以单独使用,但往往与“不见泰山”连用。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眼睛被一片树叶遮住,那么,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了。常用来比喻被细小的事情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大局与整体的情况。 一箭双雕 南北朝时,北周有个有名的武将叫长孙晟(shèng)。他不仅熟悉兵法,而且善于骑射。 后来,皇帝派长孙晟护送公主到北部的突厥族去成婚。突厥国王摄图也很喜欢他,常常邀他一同去打猎。 一次,摄图和长孙晟正在郊外打猎,天空中飞来了两只大雕。长孙晟立即从容地拉弓搭箭对准天空,“嗖”地射出一箭。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天空中两只大雕同时掉了下来,观看的人不由得发出了一片喝彩声。 这个故事后来就简化成为“一箭双雕”。它常常用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能达到两个目的或同时能得到两种好处。 另外有个“一举两得”的成语,它与“一箭双雕”意思上很相近。不过“一箭双雕”多指达到两个目的,是比喻性的,用起来形象些。而“一举两得”多指得到两种好处,意思更直接。 三令五申 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写过一部有名的著作——《孙子兵法》。 一次孙武到吴国。吴王高兴地对他说:“先生的著作我读过了,非常佩服!您能不能当场演习一下呢?”孙武说:“行。”吴王又问:“在妇女中训练一队士兵,行吗?”孙武又说:“行。”吴王便挑选了一百八十个宫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先把宫女分为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担任队长,又详细交代了训练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三番五次地申明了纪律,当场摆设了大斧和砍刀,一再强调必须服从命令。 “咚、咚、咚”,指挥操练的鼓声响了,宫女们嘻嘻哈哈,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孙武严厉地说:“要求不明,军令不熟,这是指挥官的责任。这次原谅大家。”接着再次宣布纪律。 第二次鼓声响了,宫女们仍然笑个不停。孙武立即下令处死那两个不执行命令的队长。 这时候,在台上观看操练的吴王急了,忙派人向孙武求情。孙武斩钉截铁地说:“既然是军事训练,就得按军法办事!”说话间,两名宠妃已被斩首,宫女们吓得目瞪口呆。 孙武重新委派了队长,继续进行训练。鼓声又响了,宫女们按着鼓点操练,人人严肃,步伐整齐,队伍里再也没有人敢说笑了。 吴王亲眼见到了孙武的才能,就派他担任了大将,从此吴国的力量一天天地强大起来了。 成语“三令五申”就是从这段故事概括出来的。“三”“五”只是约数,表示三番五次的意思。“令”是命令,“申”是说明。“三令五申”是强调多次地命令告诫。 口蜜腹剑 唐玄宗时,有个大臣叫李林甫。他千方百计地收买皇帝身边的太监和宫妃来替自己说好话和探消息。皇帝喜欢什么,他就做什么,因此,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和宠爱。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42 下一页>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