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成语故事 A A A A A

<上一页 1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42 下一页>
按图索骥 秦国有个非常有名的相马专家叫伯乐。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写成了一本《相马经》,记载了各种良马的特点。 他的儿子就按照《相马经》上说的“良马必须额头突出,蹄子大而端正”的特点去找,结果找回一只癞蛤蟆。他还挺高兴的对伯乐说:“爹爹,我找到一匹好马啦,跟你书上说的一个样,只是蹄子不太像。”伯乐知道儿子的脑瓜很笨,是教不成材的,只好笑了笑说:“你的良马不能跑啊,只能跳,那可没法骑啊!”这个笑话,后来引申成了“按图索骥”这个成语。“骥”,是良马;“索”是寻找、寻求。本来是讽刺那种不会运用书本知识的人,现在恰恰相反,常用来说明按照线索去寻求就容易找到。 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特别会画翠竹。他画的竹子挺拔、秀丽,看上去就跟真的竹子一样有生气。 原来,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在自己住房的四周栽了不少竹子。他经常细心观察在不同季节竹的姿态、颜色有什么变化。因此,画竹之前,他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的形象了,所以画起来就能画得很好。 他的朋友写诗赞扬他: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后来人们就把“胸中有成竹”的诗句压缩成“胸有成竹”的成语。“成”是已有、完整。这成语的意思是做事之前,先有准备,心中有数。有时候也写成“成竹在胸。” 病入膏肓 晋景公得了重病。秦恒公知道了,就派最有名的医生缓去给晋景公治病。 缓到来之前,晋景公梦见两个小矮人在他身边谈话。一个说:“秦国派来的医生就要到了,我担心他会伤害咱们呢!”另一个小人就说:“那咱们躲到膏以下、肓以上的地方去。他再高明,也不能把咱们怎么样了!”缓到了之后,先看看晋景公的脸色,又摸了他的脉搏,说:“大王,您的病太重了,已经发展到膏的下面、肓的上面了,这个地方针炙治不了,服汤药又不管用呀!”晋景公想起刚才的梦,便点点头说:“您说得很对,真是个好医生呀。”没过几天,晋景公就死了。 成语“病入膏肓”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膏”是心脏下边的一块脂肪;“肓”,是横膈上的一层薄膜。“膏肓”就是横膈膜和心脏之间的位置。“病入膏肓”就是说疾病十分严重。现在用意广泛得多了,不仅指疾病,凡是事情糟糕极了,无法挽救,都可以用它来形容。 “二竖为虐”也是这个故事来的。“竖”是“小人儿”;“为虐”是作弄人、害人的意思。后来就把病魔称为“二竖”,用“二竖为虐”来形容被疾病所困。 班门弄斧 明朝有个文人叫梅之涣。有一回,他到采石矶(现在安徽当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墓地去游览,只见四周的墙壁上,涂涂抹抹全是游人写的诗,这些诗都很低劣。他也提起笔来写了一首: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垂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是千古有名的诗人,而这些来来往往的人偏偏要在诗人面前炫耀自己,岂不就像在鲁班的门前耍弄斧头一样可笑吗!鲁班是春秋时期我国有名的巧匠。他聪明灵巧,有很多发明创造,是我国木匠、泥瓦匠的“祖师”,他的名字也就成了内行人的代称。 成语“班门弄斧”就是从“鲁班门前弄大斧”一句变化来的,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在内行人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的人,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 请君入瓮 唐朝武则天掌权时,曾经任用过两个大臣: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 他们审案时总是拷打逼供,残杀了许多无辜,是历史上有名的“酷吏”。 后来,有人向武则天告发周兴要谋反。武则天非常生气,立即派来俊臣审理这个案件。 来俊臣先请周兴作客。席上,来俊臣故意向周兴请教说:“我近来审问犯人,有好些人都不肯认罪,你老兄有什么高明的办法吗?”周兴挺得意地说:“那还不好办!你只要拿一个大瓮,用炭火把瓮烧得滚烫滚烫,然后再把犯人装进去,他受不住就招供啦!我用这个办法审问囚犯,没有不灵的。”来俊臣听他说完,就不动声色地叫人取来一个大瓮,又升起炭火,把瓮烧得滚烫滚烫的。然后,来俊臣突然脸色一变,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我奉太后命令来审问你,现在就请你入瓮吧!”周兴顿时吓得脸色煞白,目瞪口呆,连连磕头求饶,供认了谋反的罪行。 周兴整治别人的手段终于被用来整治了自己。 成语“请君入瓮”就是从这段史实中来的。“瓮”是大缸、大坛子。这成语用来比喻用对付别人的办法来对付他自己,意思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相同。 破釜沉舟
<上一页 1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42 下一页>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