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养正遗规 卷之下 A A A A A

<上一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下一页>
怪人休怪老了,反不怕怪,你奈他何。爱人休爱恼了。劝他太苦,反惹后言。 侵晨好饭,算不得午后饱。平日恩多,抵不得临时少。施恩要有终有节。 祸到休愁。徒愁何益。也要会救。救得一分是一分。福来休喜。也在会受。空喜则福可为灾,能受则福且未艾。 不怕骤,只怕辏。不怕一,只怕积。 声休要太高,只是人听的便了。事休要做尽,只是人当的便好。此亦有余不尽之意。 要吃亏的是乖,占便宜的是獃。 雨后伞,不须支。怨后恩,不须施。 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 刚欲杀身不顾,气。柔欲杀身不悟。酒色财。 当迟就要宁耐,当速就要慷慨。 回顾莫辞频,前人怕后人。 歇事难奋,玩民难振。 穷易过,富难享。宁受疼,莫受痒。 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袄冻成病。 无医枯骨,无浇朽木。 陆桴亭《论小学》 桴亭名世仪,明末太仓人。    宏谋按:古人之论小学详矣,此特提其要而切言之。见人材之成,未有不自幼时始者。诸凡正本清源,防微杜渐,以至随时引掖,俾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胥可见之施行,而不为迂远阔情之论。故特载之终篇,以当是书总汇。至其论读书法,以三十年计,条分三节,自童子始,因并附载焉。 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此自是正理。然古者人心质朴,风俗淳厚,孩提至七八岁时,知识尚未开。今则人心风俗,远不如古。人家子弟,至五六岁,已多知诱物化矣。又二年而始入小学,即使父教师严,已费一番手脚。况父兄之教,又未必尽如古法乎?故愚谓今之教子弟入小学者,决当自五六岁始。 小学之书,文公所集备矣。然予以为古人之意,小学之设,是教人由之;大学之道,乃使人知之。今文公所集,多穷理之事,近于大学。又所集之语,多出四书五经,读者以为重复。且类引多古礼,不谐今俗。开卷多难字,不便童子。此小学所以多废也。愚意小儿五六岁时,语音未朗,未能便读长句,窃欲仿明道之意,採择《礼经》中曲礼幼仪,参以近礼,斟酌古今,择其可通行者,编成一书。或三字,或五字,节为韵语,务令易晓,名曰《节韵幼仪》,俾之即读即教。如“头容直 ”,即教之端正头项;“手容恭”,即教之整齐手足。合下便教他知行并进,似于造就人材之法,更为容易。集内採陈北溪《小学诗礼》即此意。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古人教人,自幼便教他礼乐,所以德性气质,易于成就。今人自读书外,一无所事,不知礼乐为何物,身子从幼便骄惰坏了。愚意自《节韵幼仪》外,更欲参酌古今之制,辑冠、婚、祭及乡饮、乡射诸礼为礼书,丧礼不可豫习,拟另辑为一卷,俾学者居丧时读之。文庙乐舞,及宴饮、升歌、诸仪为乐书。俾童子十数岁时,仍读四书。兼习书数,睱日则序一处,教升歌习礼,如古人舞勺舞象之类,务使之郁郁彬彬,则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或可不劳而致。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即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读,且不能读矣。今人邨塾中开蒙,多教子弟念诗句,直是无谓。 凡子弟学写倣书,不独教他字好,即可兼识字及记诵之功。 四明程端礼,有《家塾分年读书法》。教童子读四书五经,先令读正文既毕,然后卻读注亦可。盖子弟读书,大约十岁前有记性,以后渐否,若令先读正文,虽子弟至愚,未有不于十岁前完过者,此亦读书之一法。 文公有言:“古有小学,今无小学。须以敬字补之”。此但可为年长学道者言,若童子定须教以前法。 古人设社学法最好,欲教童子歌诗习礼,发其志意,肃其威仪,盖恐蒙师惟督句读,则学者苦于简束,而无鼓舞入道之乐也。然歌诗近于鼓舞,习礼便有简束的意在。古人十三学《乐》,诵《诗》。二十而冠始学《礼》。盖人当少年时,虽有童心,然父兄在前,终有畏惮,故法不妨与之以宽。宽者,所以诱其入道也。年力既壮,则智计渐生,此时纯用诱掖,则将有放荡不制之患。故法又当与之以严。严者,所以禁其或放也。二者因其年力,各有妙用,故古时成就人多。今之社学,止以句读简束童子,固失鼓舞之意矣。若误认古人纯用鼓舞,又岂成就之法乎。立教者当知所以善其施矣。 近日人才之坏,皆由子弟习时文。盖古人之法,四十始仕,即国初童子试,亦必俟二十后,方许进学。进学者必试经论。养之者深,故其出之者大也。近日人务捷得,聪明者,读摘段数叶,便可拾青紫,胸中何尝一毫道理知觉,乃欲责其致君泽民。故欲人才之端,必先令子弟读书务实。
<上一页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下一页>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