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金刚经 A A A A A

<上一页 1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31 下一页>
【注释】佛土有二,庄严亦二:一法相土,谓有形相可得之土;二法性土,谓 离相湛寂之真如性也。一形相庄严,谓七宝严饰也;二第一义庄严,谓无分别智, 通达实相,内发恒沙清净功德也。此即无相可取,若执以为可取者,此即妄相,住 于色境,遂起染心。此段以清净佛土为住,正取自性庄严之意,而以不取为取,无 住为住也。心不住色,乃至不住声香味触法等,正是住于清净,故曰应如是生清净 心。但心本无住,亦无所生,不应二字,正显本来之意,生其心者,非真有心可得 而生也。言妙用恒沙,非无所起也,应无所住,是明其体,而生其心,乃表其用。 六祖悟此而得全,遂曰: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正表体用一如, 后人误执不生与能生为冲突,真所谓不识自心,学法无益,应被五祖所呵。南岳云: 一切法皆由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此真住于净土者矣。 前佛说四果而离四果,说燃灯得法而离法,说佛土庄严而离庄严,此皆佛法也,但 前云即非佛法,是亦并此而离矣,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今归到究竟清净,不外 无住一法。是故二字,仍郑重告诫,决定所说,尤妙在如是而已。此段经文,译文 似不甚圆,以心本无生,后世学人,必多误会,误以为另有一心可生矣。若云菩萨 如是清净,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本无所住,乃起妙用,如此方不落边际,亦 合般若宗旨,且圆义中无应不应也。行者当自体会,不必定分文字胜劣,知其义可 耳。若标新立异,故改经文,一失其义,则罪莫大焉。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 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释】清洁本然之土,即清净法身,是真大身,所谓佛身充满于法界,不假 修证,本自圆成是也。文殊曾问世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 戒定慧,了清净法身,故名大身,即此大身,亦不可住著,况报化身乎。佛言今以 须弥山王喻此法王身,宁可取以为大否?曰不可也。此显性与相之差别,盖身如须 弥山王,指修罗王之大身言,用以为喻,彼身如是大,尚不应取,况下此者乎。此 分以譬如有人句,为不舍众生意,言应成熟众生而不舍也,以众生非众生,其大身 亦同佛故,皆不应以形相取耳。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 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
<上一页 1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31 下一页>



[目录]